• 固本强源 协同创新奋力建成国内一流国际知名创业型大学

    固本强源 协同创新奋力建成国内一流国际知名创业型大学   着力建设善创新、能创业的人才队伍。努力形成各类人才蓬勃发展、同频共振的良好局面。  共治共享。建成创业型大学有赖于全校师生的共同奋斗。要坚持以师生为中心,紧紧依靠师生,全面服务师生。坚持发展成果共享,推动发展平台共享。不断优化治理结构,形成行政权力、学术权力、监督权力各有其位、各负其责、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的治理体系。  文化引领。创业精神和文化是创业型大学建设的内生动力。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统领,着力建设锐意创新、艰苦奋斗、团结协作的创业文化,建设爱生厚生、热心从教、甘为人梯的教师文化,建设甘于服务、勤于治事、勇于担当的管理文化,建设求知求实、力行力思、尚德尚美的学习文化,建设情感共鸣、发展共赢、感恩共进的校友文化。努力构筑价值共同体,营造家园文化风。  三、今后五年的主要工作任务实现一流学科突破,奋力建成国内一流国际知名创业型大学,是全校师生的共同期盼,也是历史赋予我们的光荣使命。我们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特别是习近平总书记对高等教育的重要指示精神,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奋力实现学校事业高质量发展。  (一)坚持人才培养中心地位,聚焦高质量学生发展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聚焦一流本科,加强研究生培养,强化师德师风建设,强化学风建设,加快形成高水平的人才培养体系,培养创新型、复合型、应用型人才。发挥创新创业学院作用,深化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优化创新创业教育体制机制,培养更多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卓越工程师”,培养更多具有创业精神和创业知识储备的高素质创业人才。  1.提升思想政治工作水平。坚持和加强党对教育工作的全面领导。实施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构建“十大”育人体系,强化“三全”育人机制,推动思想政治工作融入人才培养各环节。把提高教师思想政治素质和职业道德水平摆在首要位置,成立党委教师工作部。改革创新思想政治理论课,培育建设学科育人示范课程,实现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同向发力。加强思想政治工作队伍建设,进一步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进一步推进辅导员队伍“职业化、专业化、专家化”发展,进一步发挥导师“研究生培养第一责任人”作用。加强学生骨干队伍建设,提高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和自我监督能力,不断完善学生成长成才服务体系。  2.提升一流本科建设水平。着力建设一流本科,优化专业生态,推进专业大类培养。以新工科建设为统领,加快发展新兴工科专业,积极推动现有工科专业改革创新,下好高等教育改革“先手棋”。以“双万计划”为牵引,力争一流本科、一流专业、一流课程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成为同类高校人才培养标杆学校。建设校院两级高质量示范课程,打造高水平教学成果。严格执行教授给本科生上课制度。继续办好2011学院,建设“时钧班”,强化拔尖创新人才培养。进一步完善通专结合、理论与实践结合的课程体系,融通一二课堂美育和劳育体系。深化教体融合,推进中国棒垒球学院建设。积极推动课堂革命,打造“金课”,淘汰“水课”,激发学习兴趣和潜能,提升学业挑战度。建设完善智能教学平台,加强优质慕课资源建设,构建国家、省、校三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体系。  3.提升研究生培养水平。进一步拓展研究生生源数量,稳步提升生源质量。优化导师队伍结构,鼓励跨学科交叉融合,提升导师队伍创新创业水平。激励研究生积极投身创新创业实践,各类创新创业竞赛成绩有新突破。加大研究生国际化培养力度,提升研究生国际学术交流合作能力。构建基于学科交叉的研究生培养机制,培养契合社会经济新增长点需要的拔尖创新人才。  4.提升培养质量保障机制建设水平。实施教学和学业多元评价,健全学业质量预警和淘汰机制,推进教学质量标准建设,完善教学质量管理体系。塑造优良学风,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进一步促进学生学业成果作品化。以市场为导向,构建招生培养就业联动互促的发展机制,将招生计划制定与就业情况挂钩,及时调整优化专业结构和人才培养体系。进一步加强继续教育,建设灵活开放的终身教育体系。  (二)强化学科建设龙头地位,聚焦高质量学科布局现代大学的发展过程与学科成长过程密不可分,“双一流”战略更加凸显出学科建设在大学发展中的龙头地位。  1.聚力一流学科创建。以国家级重大项目、重大奖励为牵引,健全绩效杠杆激励机制,分头并进,整合共享,强力推进一流学科创建工作。重点建设以化学工程与技术、生物工程和材料科学为主体的学科群。进一步深化一流学科的综合体理念,推进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学科团队的一体化建设。显著提升优势学科影响力与竞争力,跻身一流学科行列。  2.聚力学科布局优化。动态调整优化学位授权点布局,新增若干一级学科和专业学位博士、硕士学位授权点。建设物理学、化学、生物学等创新驱动基础学科,形成支撑综合性学科发展、有一定学科特色的理学门类基础学科群,努力提升基础学科原始创新能力。创新升级传统工科,积极发展新兴工科,加快人工智能、智能建造等学科布局和建设。加快人文社会科学学科建设,力争获批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  3.聚力学科交叉融合。按照学科群集中和配置资源,建设一批跨学科综合平台,推进传统优势学科与新兴学科交叉融合,推进现有工科交叉融合,推进优势工科与人文社会科学等其他学科交叉融合,推进人文社会科学跨学科研究。  (三)凸显人才工作战略地位,聚焦高质量师资建设业由才兴。坚持党管人才,通过政策创新、精神激励和环境优化,着力破解人才工作体制性障碍和难点问题,切实将人才智力优势转化为创新创业优势和育人优势。  1.优化机制建设。进一步明确人才工作领导小组牵头抓总、职能部门具体负责、二级单位用人主体的职能定位,强化二级单位人才引进、使用、评价、激励的自主权,深化人才分类动态评价改革,树立正确的评价导向,完善科学评价机制,健全人才激励机制,引导人才在新时代建功立业。  2.优化人才引育。围绕办学目标和学科布局,加强紧缺高层次人才引进。优化人才引进政策和人才集聚平台,形成具有全国竞争力的引才体系。加大育才力度,深化教学名师、创新创业人才和中青年人才培养;着力完善“大师+团队”“教学+科研”“基础+应用”一体化多元、互补、综合的团队建设,建设创新创业领军团队。通过引育并举,形成高峰并起、高原广众的人才格局。  3.优化管理服务。严格人才工作思想政治标准。建立以团队为主体、以学科建设项目任务为目标、以高效精准的团队资源配置为保障的横向管理模式和校院合力、各司其职的纵向管理模式。深入推行人才动态管理,完善人才跟踪服务、沟通反馈机制,对新引进人才强化跟踪考核,实施人才准入和退出机制。  (四)夯实科学研究关键地位,聚焦高质量成果产出做强基础研究、面向学术前沿形成颠覆性创新成果是创业型大学的立业之基,做强应用研究、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高水平服务是创业型大学的立校之本。  1.持续培育产出一流科研成果。围绕国际学术前沿和新兴尖端科技,聚焦行业共性核心技术和颠覆性技术,瞄准国家、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重大战略需求,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并进联动,实施重大项目培育工程、高端成果孵化工程,加强国家级平台建设,形成一批一流科研成果。  2.持续改进科技创新体制机制。落实江苏深化科技体制机制改革方案,进一步释放科技创新体制机制活力。凝练并推广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到成果转化完整创新链,“双轨制”新型研发机构,“三权改革”先确权后转化模式等建设经验,发挥协同创新工作的标杆和磁场作用。实施新型研发机构拓展工程,持续打造科研工作新增长极。建设一批学科交叉融合、组织架构灵活的新型研发机构,强化军民融合发展研究院、新农村发展研究院和社会发展研究院等载体建设。  3.持续提供更高水平社会服务。充分发挥协同创新中心引领作用,围绕创新链培育产业链,围绕产业链布局创新链,促进学术研究的源头根植于社会需求、出口服务于社会需求,实现循环提升,努力形成具有创业型大学特色的完整学术链条,建设集科技研发与设计、技术转移、科技型企业孵化、新兴产业培育和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等功能于一体的新型产业技术创新服务中心。建设有影响力的智库,为服务产业经济、城乡建设和社会治理等提供智力支持。  (五)确立国际合作驱动地位,聚焦高质量全球拓展进入新时代,扎根中国、面向世界不仅是创业型大学应有的胸怀格局,更是创业型大学发展的必由之路。要以全球拓展作为学校发展的新驱动新引擎,为高水平大学建设和一流学科创建提供强大助力。  1.加快推进国际合作交流平台建设。推行 “国际伙伴计划”“国际合作示范学院”培育计划。深度拓展与世界一流大学的学术交流与科研合作,加强国际技术转移工作,推进国际化师资队伍建设、国际联合办学、高水平国际合作平台建设、学生国际访学等工作,推动国际化办学水平整体提升。  2.加快推进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人才培养。建立与国际接轨的课程体系,提升学位教育质量。充分发挥众多专业通过国际工程教育认证的优势,推进国际学位互认,比肩国际质量、扩大学校影响。开拓海外实习基地,提高学生游学、访学的比例与质量。推进“国际短学期”交流学习项目,扩大中外合作办学规模,提高教学质量和办学效益。以创建一流学科为导向,扩大留学生规模、优化招生结构、提高培养质量,加强留学生导师队伍建设。  3.加快推进开放办学步伐。积极主动加入或参与组建国际大学联盟,提升学科国际声誉。充分利用我校优质教育资源,切实发挥孔子学院文化认同功能,探索建立多层次海外办学基地和国际科技合作平台。积极响应国家倡议,发挥高校服务“一带一路”先行作用。  (六)筑牢管理服务基础地位,聚焦高质量大学治理高水平管理高水平服务是创业型大学建设的内在要求,要大力提升管理服务水平,支撑学校事业发展,办好师生满意的大学。  1.强化改革创新激发发展动能。成立学校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统筹推进各项改革。以深化内部治理结构改革为抓手,着力构建现代大学制度,进一步理顺行政权力、学术权力和监督权力的关系;进一步推进“放管服”,扩大学院办学自主权,激发“学院办大学”的活力和潜力;进一步优化管理机构设置,集成发展规划职能,提高规划质量,强化督查落实,强化服务意识,形成精干高效的管理运行机制;进一步优化人才培养机制、人才引育机制、科技创新体制机制、资源配置机制、后勤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深化学校所属企业体制改革。以高协同的学术组织、高水平的管理组织推动和服务学校事业高质量发展。  2.强化文化引领增强干事动力。大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开展文明校园创建活动,进一步深化创新创业文化建设。大力弘扬时钧精神、创业精神、女垒精神等具有学校特色的精神文化。强化校训校史育人功能,建设校史馆、时钧纪念馆、特色博物馆,深入推进校史编修及史料文物征集。持续建设校园视觉形象识别系统。强化环境育人,加强阵地建设,提升文化品位,培育文化品牌。加强和改进美育工作,温润师生心灵。加强传播手段和话语方式创新,推进融媒体中心建设,做大做强主流舆论。  3.强化效益优先科学配置资源。坚持以协同创新为牵引,以效益优先为原则,充分提高资源使用效率。推进校园建设规划和实施,进一步优化校区功能。树立绩效管理和成本控制理念,围绕学科发展与重点工作合理配置资源,崇尚艰苦奋斗,厉行勤俭节约,推进资源有偿使用和智能监控,大型仪器充分共享,推进全面预算管理,优化财力资源配置,增强财务预算对学校中心工作的服务能力。  4.强化办学保障推动事业发展。发挥资源“造血”功能,推动校区资源开发运作,完善学校经营性资产管理体制和运营机制,促进资产保值增值,提升反哺学校办学的能力。加强校友会、基金会工作。深化产教融合,集聚社会资源,拓宽办学渠道。采用合同能源管理模式,引进校外资金,加快基础设施完善进程。坚持经济责任审计全覆盖,实施内控建设审计和重要专项项目绩效审计试点。提档升级“智慧南工”建设,加强大数据统计分析平台建设,提升智慧管理和服务水平。完善校园安全管理体系,深化安全管理信息化、专业化建设,强化实验室安全管理和网络安全管理,提升安全管理科学化水平,建成“江苏省平安校园建设示范高校”。  5.强化民生服务共建幸福校园。加强校园环境整治和提升,建设美丽校园。持续以项目化形式做好为师生办实事工作。切实关心教职员工生活,与江北新区共建实验小学,采取切实措施解决教职员工子女入托难问题。立项启动人才公寓建设。完成教职员工、学生活动场所的功能集成和改造工作。建成学生事务与发展办事大厅。建设健全离退休活动场所,关心老同志生活。持续改进“医食住行修”服务质量,提升后勤保障水平。关爱师生心理健康,完善学生“奖助勤贷补”体系,稳步提升教职员工收入福利,让广大师生共享发展成果,共建幸福校园。  四、坚持全面从严治党,提升党的建设水平加强党的领导,是做好教育工作的根本保证,必须牢牢掌握党对教育工作的领导权,使教育领域成为坚持党的领导的坚强阵地。学校党委将切实履行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不断提升管党治党、办学治校的水平。  更加注重党的政治建设,切实增强党委政治领导力。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把政治建设放在首位。引导全校共产党员坚持“两个维护”,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和完善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把方向、管大局、作决策、抓班子、带队伍、保落实,努力办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办好人民满意的大学。  更加注重党的思想建设,不断强化理论武装。坚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坚持在学懂弄通做实上下功夫。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管理权和话语权,全面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切实加强意识形态阵地建设和管理。加强理想信念教育,大力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弘扬马克思主义学风,深入推进“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常态化制度化,努力把学习成果转化为提升思想、解决问题、推动发展的实际成效。  更加注重党的组织建设,为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强组织保证。坚决贯彻新时代党的组织路线,切实提升基层党组织的组织力。进一步规范学院党组织会议和党政联席会议制度,大力加强学院党政领导班子建设;贯彻落实党支部工作条例,推进落实党建工作重点任务;加强中青年教师党员发展工作,推进“双带头人”培育工程,完善“双培养机制”;以“书记项目”为抓手,推动党建工作水平整体提升。抓好关键少数,着力建设忠诚干净担当的高素质干部队伍。严把德才标准,坚持公正用人,选拔能力突出、业绩突出的干部,加大优秀年轻干部培养选任力度;强化干部教育培训,推进校内外挂职锻炼;落实党政干部鼓励激励机制,健全容错纠错机制,推进能上能下机制,激励真抓实干,整治懒政怠政。进一步加强统战工作,优化民主党派工作条件保障,加强党外知识分子工作。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对教代会、工会、共青团、学生会和研究生会工作的领导,广泛凝聚发展智慧和力量。加强离退休工作和关心下一代工作,汲取老同志智慧,发挥老同志作用。  更加注重党的作风建设,牢固树立以师生为中心的理念。落实好中央八项规定以及实施细则精神和省委《具体办法》要求,锲而不舍纠正“四风”。大兴求真务实之风,大兴调查研究之风,大兴“马上就办”之风,集中整治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回应师生关切、落实党政部署。牢固树立服务意识,持续开展机关作风满意度测评工作,整治不作为慢作为。进一步畅通师生诉求反映渠道。优化工作流程,提升工作效能,减少审批手续,推行首问负责制,执行限时办结制。加强“一站式”“全流程”网上办事大厅建设,提升服务水平。  更加注重党的纪律建设,始终把纪律和规矩挺在前面。切实履行党委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强化纪律的刚性约束。深入开展经常性纪律教育,健全责任传导机制,形成上下贯通、层层负责的责任落实链条。强化党员领导干部“一岗双责”意识,切实担负起党风廉政建设责任、意识形态责任、保密责任和安全稳定责任。全力支持纪委履行全面从严治党监督责任,全力支持纪委开展监督执纪问责,继续深化二级党组织巡察工作,严肃惩治损害师生利益的不正之风和腐败问题,营造风清气正的良好政治生态。  更加注重党的制度建设,扎牢制度笼子求长治抓长效。进一步强化法治思维,依法依规管党治党、办学治校。以党章为根本,以民主集中制为核心,以准则、条例等党内法规为依据,结合实际工作进一步加强制度设计,既于法周延,又于事简便,基本建成比较完善的党内制度体系,打通制度治党的“最后一公里”。进一步加强制度执行刚性,不让制度落空跑偏。进一步发扬党内民主、保障党员权利、推进党务公开,推行党代表任期制,更加充分地发挥党代表作用。  各位代表,同志们!“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让我们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以一往无前的气概,以永远在路上的执著,励精图治,众志成城,为建成国内一流国际知名创业型大学、谱写中国梦的南京工业大学新篇章而努力奋斗!

  • 创业型大学简释

    创业型大学简释   创业型大学作为市场需求与传统学术平衡点上生长出的一种大学发展新模式,自20世纪中期产生以来,成为现代高等教育体系发展的一个新趋势。目前学界较普遍的描述是,创业型大学高度重视知识应用,把创造经济产值作为自身发展的重要动力,其特征是以市场需求为基本导向,服务社会经济发展。创业型大学的逻辑起点是社会需求,是从传统的被动服务逐步走向主动对接乃至直接面向市场的创业,促进自身高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通过知识创新、技术创新和人力资本生产推动区域经济的发展,从而更好地实现自身的发展。  创业型大学作为大学新的发展形态,拓展深化了大学的职能。创业型大学不仅要传授既有知识,培养经济社会发展所需的各类专业型人才,更要创造和传播新的知识,还要转化研究成果,适应并且引领和拓展新的产业发展,即将知识作为资本,使之转化为直接的生产力,实现其对于社会经济发展的增值作用。综合来说,创业型大学的产生是大学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等职能结合的延伸,创业型大学面向市场进行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创新创业,通过科技成果转化盘活学术资源,通过面向社会需求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实现学校的整体可持续发展。  目前学界对创业型大学的研究主要以美国斯坦福大学、麻省理工学院、英国沃里克大学、新西兰奥克兰大学、德国慕尼黑工业大学、以色列理工学院等西方创业型大学为研究对象,对创业型大学的内涵、发展模式、实践经验等进行阐述。以斯坦福大学为例,作为国外一流研究型大学的典型代表,斯坦福大学在发展历程中,主动通过体制机制创新,营造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创新创业文化,开创了大学科学研究与工业发展结合的先河,成长为世界顶尖大学。以英国沃里克大学为例,该校作为国外地方创业型大学的典型代表,坚持学术导向与市场导向兼顾的双元价值取向,由一所名不见经传的“草坪大学”发展为国际一流创业型大学。有“以色列的麻省理工”之称的以色列理工学院,作为以色列高科技工业发展的重要推动力,培养了大量杰出的工程人才,成为以色列理工领域基础和应用科学研究的中心,据统计,以色列高科技公司的创始人和经理人中,70%以上毕业于以色列理工学院。  目前国内学界已有学者从中国高校的战略目标定位或者其体现出来的主要特征出发,研究中国创业型大学的分类问题。也有学者在研究中已经将我校作为地方高校中建设创业型大学的典型。  从学界对大学分类看,尚不存在单独的创新创业型类别,创业型大学是一种公认度较高的类别。  以创业型大学为目标,并不意味着只重视成果转化,恰恰相反,优秀的创业型大学一定具备优秀的研究基础、创新基础。我们要建设的国内一流国际知名创业型大学,是创新基础宽广深厚、成果转化堪称标杆的一流创业型大学,对科学研究的基础夯实会更加重视。宽厚的基础研究、基础创新将成为应用研究、成果转化的源头活水。  以创业型大学为目标绝不意味着把促进学生简单创业作为人才培养目标。我们要建设的国内一流国际知名创业型大学,是人才培养声誉卓著的大学。人才培养的目标是既有较好的学养基础、又有较强的实践应用能力,同时具备创新意识、创业知识的创新型、复合型、应用型人才。当然,对于少量学生在校期间的创业行为,我们要有宽容的氛围和帮扶的机制,但绝不意味着降低培养要求,更不是鼓励多数学生简单创业。  以创业型大学为目标,一是形势使然,“双一流”战略并不是要塑造千校一面、整齐划一的高等教育生态,而是要在重点建设一流大学的同时,鼓励错落有致、个性发展、多点领跑,从而实现中国高等教育的整体性飞跃。二是自身必然,作为一所地方高校,我们并不具备全面赶超一流大学的资源优势,我们的策略是整体高质量发展、跟跑不掉队,突出特色发展、领跑新路线。学校自合并组建以来,历任领导班子和全校师生努力奋斗,形成了鲜明的发展特色,厚植了较强的人才基础,这些都为我们新一轮的发展在优势领域领先甚至领跑积蓄了力量。  以创业型大学为奋斗目标,既是对历史的传承,也是对现实的透视,更是对未来的畅想、对使命的担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