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云俯首 抔土承苍

期次:第331期    作者:电子(国)1802范知行   查看:102


  青青草畔映湘波,血色残阳染凤凰。
  身藏硬竹凌云志,心守木棉烟火情。
  上世纪九十年代,年逾古稀的吴冠中先生重游湖南凤凰古城,有感于民国旧碑,即兴挥毫赋诗,遂成一代大家之绝唱。
  而今,拂去岁月的尘埃,吴诗所勾勒的画面依然历历在目:残阳如血,带着迟暮的余晖泼洒在古城南陌的土坡上,鲜嫩的草皮席卷了一方低矮的碑石。四周翠竹环绕,不时飘来木棉的淡淡清香。碑的主人,一如周围那厚实的土壤,静静沉眠。
  碑的主人,姓熊,名希龄,湘西凤凰人。
  恰如莽莽九州随处可见的一抔黄土,熊老的降生着实普通,其童年是在沱江氤氲的水汽和苗家清脆的山歌中缓缓流过的。然而,正是这一身“泥土味儿”的少年,在未来民国风云变幻的四十年里谱写了一曲荡气回肠的凌云壮歌。
  男儿立志出乡关。从在熊家大院用土块垒成“明志塔”,到成为乡试才子誉满三湘,熊老以其卓尔不群的天资和孜孜不倦的勤奋,向着广阔的天空振翅。犹记沅水校经堂的那个花朝之日,众人齐聚一堂,以花卉为题作画赋诗。有画荷花者谓“出淤泥而不染”,有题菊花者曰“满城尽带黄金甲”,唯有熊老泼墨绘一株木棉,慨然书之“此君一出天下暖”,一时众人叹服。木棉者,农家之良作。仍是一股子“泥土味儿”,却多了一份“但愿众生皆保暖,不辞辛苦出山林”的热忱。
  民国初年,熊老凭借其“凌云万丈才”出任令无数经纶事务者梦寐以求的国务总理。可是,纵然“身登青云梯”,熊老亦从未忘记造福苍生的初心。筹办煤油,治理水灾等民生事务在其下车后便有条不紊地展开,为饱受军阀割据之苦的黎民百姓捎来一丝希望的火光。他正如土壤附着于大地,仍以养分回馈大地,哺育万千奄奄一息的生灵。
  后值倾覆,日寇的炮火在华夏的每一寸土地上肆虐,国民政府的统治也摇摇欲坠。秉持知识分子的清高气节,熊老毅然投身于慈善济民的道路。北京香山慈幼院的创建,为上千名无家可归的孤儿提供了庇护,他本人更是掏出全部积蓄,亲自躬耕,用血汗换来孩子们所需的物资。
  抗战初期,他手书墓志铭:“今当国难,巢覆衰崩……我不我执,轮回不轮”。这是“何须马革裹尸还”的易水壮歌,更是“安得广厦千万间”的黎元之叹。他用微驼的脊梁,托举起民族未来的栋梁。
  挺过如火如荼的峥嵘岁月,熊老依旧保持着民胞物与的博爱与谦卑。晚年担任中国第一任红十字会会长,以其土壤育物的姿态默默帮助在苦难中挣扎的人们。那颗赤子之心始终依附着大地,体恤着广大人民,它由慈爱熔成,包容下芸芸众生。
  所谓“烂漫至极复归平淡”,熊老所蓄的六万银元在他辞世后全数捐出,不留一分。纵观他的一生,湖南政府称他是“霖雨苍生”式的人物。一抔土,唯有附着于大地,方可释放其全部的涵养力;一个人,只有将心肠始终与苍生疾苦相联系,方能使自己青史留名。倘使只顾一己私欲,一味向高处求攀,华而不实,最终不过渺渺浮尘,随风而散。吴冠中先生的感慨大抵如此吧。
  “谁能养气塞天地,吐出自是成虹霓。”古城少了一位满腔热忱的文人,却多了一颗俯首承苍的精魂。可惜流光容易把人抛,岁月堆叠下,那个微驼的背影终究逃不过被世人淡忘的命运。
  呜呼,今日的我们在感叹“魂兮胡不归,爱民者鲜矣”时,不知又有几人读懂吴先生诗作背后的苍凉与寂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