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铿锵玫瑰夺取12年冠军

          16:0!大比分夺下冠军!不久前,我校江苏女子垒球队勇夺2021年全国女子垒球锦标赛冠军。至此,2010年至2021年12个全国年度最高级别类比赛桂冠全部被女垒姑娘们收入囊中。从2002年组建以来,这支年轻的队伍一路凯歌不断,参加了四次全运会,蝉联了两届冠军,队员水平在国际排名中处于第一方阵,先后有25名队员成为国家队成员。江苏女子垒球队起步于校园,却走成了体教融合的范本。融合办有合力:走进大学校园的江苏省女垒2001年底,16岁的蔡协清被命运选中。2005年,南京要举办全运会,江苏省提出全项目参赛,要求把几个空白的项目建立起来,其中就包括女子垒球。刚到无锡锡山体校上高中的蔡协清,和其他4名同学一起被前来挑选队员的宋秋元教练看中。“当时,宋教练说,可以上大学,拿本科文凭。”蔡协清与家人商量后,觉得这是个好机会,便加入了这支“学生军”。这支“学生军”也成为了全国首支体教融合的专业运动队。2001年6月,我校与江苏省体育局签订了联办江苏省女子垒球队的协议,双方开始探索“省队校办 ,体教融合”的办学模式。在学校与体育局的合作中,体育局主要行使其行政管理职能,比如负责运动队训练经费、伙食费及成绩考核等。学校则主管他们的训练、学习和生活。标准化的棒垒球训练场地、专门辟出的一栋运动员宿舍、每人每天85块的伙食标准,2002年3月,初入大学的蔡协清有一种被“偏爱”的感觉。但每天雷打不动6点出操、500次接球、1000次棒打的生活也让她真正体会到了 “残酷”。“备战2005年全运会的三年时间里,我们去过最远的地方就是2千米外的家乐福超市。”蔡协清笑道,“‘吃、住、学、训’全在学校,当时只剩下一门心思备战全运会了。”“把队伍整个建制放在学校,是我们提出省队校办的最重要条件,就是整个运动队一定要在我们校园里面。”体育学院院长张天峰说,和一些仅仅“挂名”高校的运动队不同,队伍全部放在学校中,才能有合力。在江苏女垒队员李欢眼中,每天生活在一起的女垒姑娘们,就像一个拳头握在一起,足够有力量。两手抓有动力:训练学习两不误的培养模式合作伊始,江苏女垒的成绩并不算理想,2005年全运会,球队只拿了第六名。但经过艰难起步后,队伍的发展进入了快车道:在辽宁和天津举办的两届全运会中,球队实现了两连冠;在国家奥运会女垒队员中,我校江苏女垒队的队员占了总人数的三分之一;参加女垒世界锦标赛的17位队员中,江苏女垒队员占了8位……“为了让每位运动员的状态都被调整到最佳,我们完全按照比赛期间的节奏来训练队员。”女垒教练宋秋元说,女垒队员们一年能休息的时间加起来不到一个月,哪怕春节最多也就休息一天。为了适应比赛时的生活和训练节奏,从他们在路上行车的时间,到场地对垒球反弹的影响等每一个细节都被考虑在内。随着江苏女垒的成功,江苏省体育局的培养理念也发生了变化。江苏省体育局竞技体育处处长陶新说:“一开始我们提出的是‘夺标育人’,后来就改为‘育人夺标’。把‘育人’放在前面,她不光要争金夺银,还得成为一个全面发展的人。”“两条腿走路”的江苏女垒,在抓运动员的技能水平和文化素质的同时,也为整个队伍和成员的发展寻得了出路。保留高中学籍两年半后,蔡协清成为我校2004级本科生,学校为她和其他女垒队员们量身定制了具有运动训练特色的“工商管理专业”教学计划。在每次重要赛事结束后的调整休息期内,她们被编制在一个自然班里共同学习专业课。因为训练,她们大多要花五到六年的时间才能修满所有课程的学分。“王兰保送了研究生,张萍萍申请了国外的研究生,我也考取了研究生。”作为江苏女垒首批队员之一,蔡协清对队友们的发展如数家珍。5年前,退役后的蔡协清成为队里第一位留校任教的体育老师。张天峰坦言:“退役后,她们既是专业的运动员又是高素质的大学毕业生,工作求职都有优势,越来越多的人愿意把有这方面特长的孩子向垒球方向培养。”点面结合有效力:女垒品牌和精神的示范溢出垒球场与田径场仅一网之隔,路人的一声声“加油”,成为女垒队员和校园内大学生之间特殊的交流方式。“一开始,他们或许是好奇,但后来渐渐变成了一种欣赏和学习。”蔡协清说,平时训练中,经常能看到很多注目的眼光。校女垒队首先“加入”进来,每每暑假备战全国赛时,她们第一个请教的对象就是省女垒队员。江苏女垒“带出来”的校女垒已经连续九年蝉联全国大学生垒球联赛冠军。后来,垒球成为了我校倍受大学生欢迎的体育公选课,蔡协清每年给大一和大二学生开这门课:“学生们时常抱怨抢不到这门课。”现在,学校几乎每个学院都有自己的垒球队,垒球文化节和大学生垒球联赛也成为十四年来每年必办、最受学子们欢迎的重要活动。体育学院解涛瑞老师在研究生支教期间,将垒球运动带到云南宁洱镇中学,在大山里普及垒球文化。他的创业计划项目“南京强棒体育产业发展有限公司”还获得了2018年“创青春”大赛金奖。“这支越战越勇的铿锵玫瑰,用智慧、顽强、拼搏的姿态,诠释了‘更高、更快、更强’的体育精神,成为我校一道亮丽的风景。”校长乔旭说。时至今日,我校江苏女垒队凝结形成的“奉献 拼搏坚韧 协同”的女垒精神已成为学校宝贵的精神文化资源,并在第四次党代会报告中得以彰显。“学校将始终牢固树立‘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进一步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不断深化体教融合,形成竞技体育和群众体育协调发展的良好局面。”校党委书记芮鸿岩说。朱琳

  • 精准自瞄稳健操作

    全自动机器人3分钟实战对抗,每台机器人有2000滴血量,场地上设有加弹区、禁止移动区、禁止射击区……这不是一个游戏界面,而是RoboMaster2021机甲大师高校人工智能挑战赛(中国赛)现场。4月1日,RoboMaster2021机甲大师高校人工智能挑战赛·中国赛在西安落下帷幕,我校电控学院王莉、沈捷、孙振兴等老师指导并带领的BlueSpace战队经过小组淘汰赛、四分之二赛段等激烈角逐,以精准的自瞄和稳健的操作杀出“重围”,挺进全国决赛,最终以全国第二的成绩斩获一等奖。敢挑战,迈出第一步2019年,为了参加2020年RoboMaster机甲大师赛,一支由9名成员组成的BlueSpace战队,经历10个月的准备,最终斩获单项赛全国一等奖。一年后,这支战队再出发,同样的队名,不同的是,这支队伍已经由高年级学姐学长变成以大一、大二年级学生为主力的新兴战队。今年,来自电控学院、计算机学院、机械学院等相关专业的10名队员,首次参加了该赛事中的人工智能挑战赛项目。RoboMaster机甲大师高校人工智能挑战赛自 2017年起已连续举办四届。在2021赛季中,比赛采用“全自动机器人射击对抗”的形式,红蓝双方每队可派出1-2台机器人进行对决,每台机器人都有2000滴血量,通过发射弹丸击打敌方机器人进行射击对抗,在赛场设有不同的buff区,机器人需在无任何外界控制的情况下攻击敌方机器人,最后计总输出伤害高者获胜。“参赛队伍需掌握定位、运动规划、目标检测、自主决策和自动控制等算法知识,利用官方机器人平台,通过感知战场的环境信息,根据场上形势自主决策,进行运动规划与控制。”指导教师王莉介绍道,这项挑战赛对综合技术能力要求极高,但当她跟队员们沟通后,年轻的队员们却表现出“不服输、不怕苦”的斗志,这让她倍感欣慰。“算法这一块,一直是我们比较薄弱的地方,接到比赛任务后,我们就开始攻克自身最薄弱的环节。”面对艰巨的挑战,老成员肖智中的丰富经验和新成员高昂的斗志发生了良好的化学作用。不慌乱,巧破新问题检查、准备、调试,一切都按预定步骤和目标地进行着,可第一场比赛前却出现了意外。“我们在检测中发现,2号机器人一点反应都没有了,处于‘瘫痪’状态。”队长温颢玮如今回忆起来,仍感后怕,“第一场比赛还没有开始,怎么就出现这种情况了呢?”仔细检查后,温颢玮发现机器人顶部的雷达没有转动,当即断定是供电接口松动导致供不了电。然而,“祸不单行”,2号机器人的摄像头连接不上,成了赛场上只能挨打的“瞎子”。此时距离比赛不到1分钟,情急之下,BlueSpace战队决定申请一次技术暂停,3分钟调试未果后,他们决定只用1号机器人完成第一场比赛。“东北大学这次虽然只用1个机器人参赛,但他们是2017年的冠军,实力很强。”肖智中说,按照之前的策略,2号机器人在启动区做火力掩护,一旦1号机器人阵亡,2号就会出动。当时的情况很悬,但幸运的是,1号机器人全程活力充沛,带着极强的战斗力高效完成了比赛。“赛场上不确定情况很多,每次遇到问题时,我们都要冷静分析,寻找最优方案。”谈及收获,成员靳修介绍道。一路披荆斩棘,BlueSpace战队连续击败东北大学、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同济大学、中科院自动化所,与此次东道主西安交通大学并肩走向了总决赛。钻细节,走向新高度“把基础的东西做到极致是备赛的核心。”肖智中表示,在备战期间,团队很重视细节,即使是别人眼中微不足道的一件小事也会让他们钻破“牛角尖”。如何更精准地捕捉目标并射击?这就离不开摄像头的精准识别。“我们和别的高校都使用了深度摄像头,但是他们却识别不到那么远。”温颢玮自豪地说道。为了更加清楚地了解相关配件的细节,每位队员都一字不落地研究了几百多页的英文说明,并从中提取出关键信息。他们惊诧地发现,摄像头实际参数跟说明上的标定不一样。“在运输过程中,零件会有碰撞和颠簸,摄像头参数往往与出厂时的设定有出入。”温颢玮说,在组委会允许的条件下,他们重新校正了摄像头的参数。“我们通过子弹射出产生的轻微的碰撞声,发现枪轨连接处不是特别的平整紧密,这导致了射程缩短。”靳修补充说,在测试过程中他们发现了该问题,立即向组委会申请调整了枪轨。“失之毫厘,差之千里。”正是因为对细节的精心观察和处理,BlueSpace战队才有了一只视野广和射程远的机器人,才有了取得优异战绩的坚实基础。“当‘南京工业大学’的名字响彻全场的那一刻,我们觉得之前做的一切都值了!”靳修说道。胜利的喜悦过后,BlueSpace战队又信心满满地投入到备战6月份的国际赛中。 程思涵 杨紫檀

  • 6年护水行,栽下“长青树”

    每逢春秋两季,蜿蜒的玄武湖畔、绵延的长江江滨,一群穿着绿马甲的队伍或低头采集水样,或俯拾岸边杂物垃圾……他们走过的每一寸土地最后都变得更加洁净、美丽,他们就是我校环保志愿服务队成员。近日,团队获评第五届江苏省“母亲河奖”绿色团队奖,成为全省获此殊荣的10个团队之一。据悉,“母亲河奖”是全国保护母亲河行动领导小组在生态环境领域设立的民间最高奖项。从2012年起,江苏省开展省级“母亲河奖”评选表彰工作,每两年评选一次。“我们要发挥专业特长保护河流”“2015年,全国保护母亲河行动开展得如火如荼,作为专业学院,我们必须担负责任,发挥所长。”环境学院团委副书记张乐涵介绍说,“于是,15名学生会成员组成了环保志愿服务队,专门负责活动的管理和推进。”环保志愿服务队从校内河水检测和世界水日主题宣传等活动一步步地做起,但由于实践水平有限,志愿服务队遇到了不少困难。学院意识到这个问题后,邀请了专业老师和校外专家对队员们进行理论、技能、实践调研等全方位的集中培训,指导队员们开展活动。“同学们做笔记时那股认真劲头,让人感动。”作为校外专家之一的2001届校友、全国母亲河奖“绿色卫士”盛建回忆道,他经常利用双休日和假期带领队员们走进自来水厂、污水厂实验室、垃圾焚烧厂等,实地学习现代技术如何为市民提供优质纯净水源,亲身体验废物处理、变废为宝的过程。“当初在南京化学化工研究院、溧阳金泉生态科技园等地的实践经历,对我后来的学习帮助很大。”志愿服务队第一批队员、在浙江大学硕博连读的苏心坦言。“实践活动让书本知识活了起来”“我们从校内走向了校外,对水源环境情况进行实地勘察的过程中,氨氮浓度、磷酸盐浓度、溶解氨、PH值等书本上的知识也变得鲜活起来,真正做到了理论联系实际。”提及志愿服务活动,团队队长王婉婷开心地说,巡河活动也得到了附近居民的关注和认可,队员们也越发有了成就感,做事更有动力了。“镜湖各项指标数据均较好,但也不可放松对垃圾的处理”“影蘸湖氨氮、溶解氧数值相对较高,应控制湖中浮游动植物数量”……团队提出的处理意见被学校相关管理部门接纳采用,为校园湖泊环境优化治理提供了专业的参考。从校内的湖泊到秦淮河和玄武湖,从支流的城南河到千源汇聚的长江畔,志愿服务队的身影一直与江流为伴,与护水共行。经过一年的努力,2015年年底,环保志愿服务队获评南京市团委“保护母亲河”项目优秀团队。“我们要在更多人心里埋下‘绿色’的种子”在漏斗上放一片滤纸,流过漏斗的泥沙水颜色变得更淡;不同的液体滴在pH试纸上呈现出不同的颜色……在城东小学的课堂上,我校环保志愿服务队的成员们带着孩子们做起了科学小实验。为了更好地发挥社会影响力,他们创立了“河小青”行知课堂,将科学知识带入中小学的课堂,以生动有趣的形式实现了知识的传播。“保护水资源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我们要在更多人的心里埋下‘绿色’的种子,期待环保概念这棵大树越发枝繁叶茂。”张乐涵说,2018年,行知课堂创立以来,环保志愿服务队先后走进南京市江北新区林景雅苑、凤凰花园小区、珠江小学、城东小学等社区和小学,普及环保知识20多次。有的小朋友听完讲解后,兴奋地表示:“保护水很重要,我也要做名环保小卫士!”为提升环保知识宣传力度,服务队还举办绿植领养、环保知识竞赛、环保创意设计大赛、公益文创征集比赛、水主题涂鸦比赛、“浦小清”主题教育等校内外特色活动30次;设计制作各类文创300余件,自主编制了《水知识手册》和《校园水环境质量报告》。他们先后获得了江苏省青年志愿服务行动组织奖、江苏省青年志愿服务项目大赛节水护水与水利宣传教育类别二等奖等诸多荣誉。“未来,我们希望环保志愿服务队进一步把第二课堂与第一课堂结合起来。”校团委书记王郁超说,“此外,团队还将继续与江苏省生态环境厅等部门、单位、组织开展深入合作,在环境保护事业中生动讲述新的青年故事。”6年来,环保志愿服务队共开展了97次志愿服务活动,志愿服务时长达4975小时,参与人数达10500人次,他们从校内景观河走向大江大河,从大学校园走向小学课堂;他们在更多人心底埋下了“绿色发展”的种子…… 舒佳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