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叶志斌:
    单调的工具,生动的课堂

    哇,好精致的锤子。细长的原木色手柄上,连接着小小的手锤。棱线分明的小手锤闪耀着金属光泽,尽显厚重的工业风格。当初,我就是从学长的朋友圈中,首次了解了金工实习这一门课程。这学...

  • 我校用思政课实践教学成果展向国庆献礼

    本报讯9月23日下午,“我和我的祖国”之“图说祖国70年”思政课实践教学成果展在校大学生活动中心拉开帷幕。“图说祖国70年”图片展,由马克思主义学院《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研...

  • “教师要像教练一样了解每一个学生的特点”———记第十二届师德十佳、建筑学院施梁教授

    “教师要像教练一样了解每一个学生的特点”———记第十二届师德十佳、建筑学院施梁教授   在低年级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敏锐的观察和认知能力、端正的学习态度、良好的学习习惯、踏实的工作作风、扎实的专业基本功;在高年级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独立的辩证思考能力、融会贯通的综合能力、批判和创新意识;培养研究生过程中,能够根据学生各自的特长及其专业背景、学术兴趣和职业规划,因材施教;注重研究生学术道德、职业操守、理论联系实际、团队合作精神、独立思考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在关心学生们的学习和研究的同时,也关心他们的生活和就业发展,主讲的“建筑设计方法论”研究生课程颇受欢迎,每年都有其他学院的研究生选修……虽然已年过半百,却仍然坚持像年轻教师一样,亲力亲为地带学生实地参观学习,步行十几公里都不喊累,学生们私下都称呼他为可爱的“施大爷”———他就是我校第十二届师德十佳、建筑学院的施梁教授。“没有不称职的学生,只有不称职的老师!”   “没有不称职的学生,只有不称职的老师!” 谈起教学,施梁老师有着自己的理解。他坚信后天教育对人的提升有着巨大作用,他认为作为一个教师,关注点不应该只放在有天分的学生身上。“对教育,施老师是这么理解的,在教学实践中他也确实是这么做的,我们一个班二十多个同学,他对每个人都给予了充分的关注和耐心的指导。”现在已是大五的冯桂亮同学说。   一次,施梁老师在“建筑设计”课程的教学中,发现一位同学眼神游离,别人都在讨论时他却默不作声,绘图桌上也空无一物。课后,施老师立即与班主任及分管学生工作的院领导和辅导员取得联系,询问其他同学了解情况,并与该同学私下交流。在了解到该同学患有抑郁症后,施老师认为,决不能让任何一位学生掉队。他有针对性地制定了相应的教学方案。一方面,他经常找该名学生谈心鼓励其克服畏难情绪,树立必胜信心;另一方面针对该名学生制定切实可行的帮扶方案:邀请和指派与该同学比较亲近要好的同学为他提供必要的帮助;在课堂汇报、讨论、提问等公开场合,以及单独改图的时候,施老师特别注意方式方法、言语措辞,避免引起该学生的情绪波动。最终,该学生顺利、按时完成了课程设计的全部作业,质量也达到了规定要求。   在教学内容上,施老师的教学也有所侧重。“建筑设计涉及的问题很多,是一个复杂的体系。老师认为我们应该着重训练我们的造型能力。他认为如果只解决功能的问题,学土木的学生就能做好建筑,甚至有生活经验的平民也能做好。”冯桂亮回忆说,“而建筑之所以翻译成architecture而不是building,是必然要考虑到艺术性的问题。他鼓励我们应该多去借鉴优秀作品,建筑毕竟是一个经验学科,先辈们累积了那么多的优秀设计经验,不去借鉴,只是凭空创造是做不好建筑的。”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施梁老师不仅重视建筑设计这门学科的造型、艺术性,也高度重视这门学科的实践性。“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是施老师经常挂在嘴边的一句口头禅,书本资料上学来的终究有限,所以施老师经常亲自带领学生们参观考察各种新旧建筑。   “在日常学习中,施老师常常带我们去现场教学。比如有一次在讨论建筑设计防火设计的时候,老师就带着我们,在学校的文科楼寻找防火分区、疏散楼梯等等,为我们讲解设计过程中的难点以及注意事项。”谢江涛说。   “毕业实习时,施老师带我们去了清华的建筑系,参观清华学子的学习环境,观摩他们的学生作业。随后,老师领着我们参观了清华校园,边走边给我们讲解。清华校园内有很多老的、新的建筑,新旧共生永远是一个热门话题,还有很多建筑细部构造的处理,这些都需要实地参观学习。”谢江涛说,“参观中,施老师带着我们步行了十多里,我们几个学生都觉得吃不消,可五十多岁的施老师还能热情洋溢地为我们讲述各种建筑设计的环节、手法和原理,讲解贝聿铭设计的香山饭店,一点也看不出半点疲态。”   “优秀球员会有一些共同特质,同学们也应该提升自己的学习素质!”   施老师说做研究、写论文也是有范式的,要学习怎样做研究,怎么表述研究。课堂上,他要求学生首先学会用尽量简洁的语言去概括信息,实事求是,不绕弯子。他把这个原则也贯彻到了很多生活细节中。有一次一个学生写了一张请假条给他,他觉得请假条的内容没写清楚,要求学生改了两次。施老师认为,怎样有效地去表达是我们一生都要去训练的一件事,一张请假条都写不好,何来写论文、做研究呢?   指导学生时,施老师经常拿踢球来举例子,他强调学习的基本素质。“每个运动员都有不同的特点,但是优秀的球员会有一些共同的特质,比如爆发力强、耐力好、敏捷等等,所以同学们平时学习中也应该努力提升自己的学习素质、学习能力。”已经毕业工作多年的周刚,回忆起施老师上课时的一言一行,还是记忆犹新,“施老师身体还算矫健,指导我们时还会比划几下乒乓球或者踢足球的动作。施老师说,学校不会把所有具体的知识教给你,但学校会教给你思路和方法,所以同学们要养成自我学习的能力。”   关于论文选题,施老师希望学生能选择自己感兴趣的题目,进而深入地研究,期间他会不断地给出具体的指导建议。“他还是拿踢球举例子,他说自己作为一个教练带着大家去踢球,总得要了解每个人的能力和擅长的领域,这样才能知道知道每个人适合做什么,才能把他放到合适的位置上,这样也才能发挥出他的最大能量和潜力。”周刚说。   “年轻人要有干劲、有斗志,持续学习!”   生活中,施老师给学生们的一大印象是平等、亲和。“他和我们相处给人的感觉就是大家都是同辈的人。毕业设计刚开始时,因为我是组长,需要帮着给组员传达相关安排,他发的消息里都是用 ‘请你……’”冯桂亮回忆,“施老师带同学们去北京实习,宾馆是我找的,我和组员商量老师可能晚上要看书,宾馆光线不太好,于是我就买了一个小台灯过去。老师觉得特别过意不去,之后一起吃饭时,他请我吃了驴肉火烧表示感谢,实习结束返校后,他还把台灯拿了回来。”   有个同学特别爱火车模型,我们经常在施老师教研室玩火车模型。施老师不仅不反对,反而很支持学生的兴趣爱好,在教研室里腾出了一个陈列架,让同学们放置喜爱的模型。   “平时跟施老师聊天或者讨论问题,往往既头疼又有趣。”周刚回忆,“他会启发你对问题进行更深入的思考。”平常同学们聊天往往是漫无边际、没什么重点的,但是跟施老师讨论问题时,他会抓住问题的本质,不断地反问你,非得弄清楚你到底在谈论什么。“如果你准备得不够充分,在他不断地发问之下,你很快就会发现自己对于所讨论问题的概念其实是很模糊的。”大三刚开学时,大家都表示希望自己能够愉快地度过剩下的三年大学时光,施老师却立即泼了一盆“冷水”,说道,做研究是很痛苦的,学习也是令人头大的事情,愉快怕是有点不容易,其次,五年、六年毕不了业的大有人在,你怎么就知道一定是三年呢?   课后同学们还会说一些施老师的名言,流传最广的是“你只能看到你想看的”,意思是说当你关注一件事的时候,你对这个问题往往看得就不那么全面了。   现已工作的文博告诉笔者,他是从土木专业转入建筑学专业的。“由于我个人思想不是太成熟,后来又想继续回到土木领域。施老师得知后非常关心,鼓励我说,既然转到建筑,就要勇敢走下去、闯下去。就业时,他还给我推荐了对口单位。”文博介绍。工作后,施老师依旧关心大家的发展。“每次见到施老师,他都会关心本届同学的情况。希望同学们在学习上要持续学习、不断进步,敦促大家读博、考取执业证书、出国深造等。施老师经常对我们说,年轻人要有干劲、有斗志,争取做对社会、对他人有用的人。” 周伟

  • 十月一日 我与祖国一起过生日

    十月一日 我与祖国一起过生日 “今天是你的生日,我的中国,清晨我放飞一群白鸽……”,每当我听到这首饱含深情的歌曲时,我就心潮澎湃,激动不已,因为我出生于1969年的10月1日,与中华人民共和国同一天生日。 我们这一代人长在红旗下,有着快乐而美好的童年。当时的物质依旧贫乏,但孩子们的心情是快乐的。女孩跳橡皮筋、跳格格、踢毽子,男孩打弹子、拍画片、扔子弹壳……与人交往的游戏,与大自然玩耍的游戏,是我们的娱乐主流。在街道上,随处可以看到孩子们三五成群地嬉戏的场景,他们背着军绿书包——这在当时可是最时髦的饰品,好比今日的LV;骑着28加重的自行车,或者徒步滚着铁环,呼啸而去。若在乡镇间,还可以看到儿童笑嘻嘻地追赶拖拉机,跳上车斗,或者就吊在车尾,蹭搭便车。 那时我们这些馋嘴的孩子们开始有了“零食”。几分钱的冰棍儿、硬糖,几乎是最奢侈的享受了。看见别的孩子用夸张的动作咀嚼着糖,一些没有糖吃的孩子只有咽口水的份。儿童节到了,唯一对孩子们的犒劳是家里把小部分的米,拿到楼下去爆了米花。做爆米花的人特别受孩子的欢迎,他一只手摇着黑乎乎的铁炉,然后在黑乎乎的铁炉里放上两片小药片,后来孩子们才知道那是糖精,神奇得不得了。 当时我们还有很多很多美好的时光,静静地流淌在我们的记忆里,有时在闲暇午后的阳光中,看着我现在居住的院子里嬉闹的孩子们,仿佛看到了自己曾经的样子。我妈妈虽然80多岁了,身体还挺好,她老人家曾经是建筑学院幼儿园园长,一辈子从事幼儿教育工作,有着一颗不老的童心。我特别喜欢晚饭后陪妈妈韶韶小时候的事情,穿红袄、戴红花、向阳院里看电视、过家家。 我还清楚记得小时候,家家户户的一切开销都和“票”有关。粮食凭票供应,父亲拿上粮本、粮票和油票带着我到粮站买米打油的情景历历在目。菜场买菜得有肉票,豆腐票……上街买布做衣服要用布票,买盒好牌子的香烟也得有香烟票。离开这些生活票就是再有钱也束手无策。人们基本吃饱的需求勉强达到,对穿衣服也就没有更多的讲究。黑、蓝、灰是大众颜色。通常家家穿衣都是“新老大、旧老二、补补纳纳给老三”。上小学时,很多同学都穿着膝盖打着补丁的裤子。孩子们没有额外的图书可以阅读,小人书、旧画报是我们爱不释手的启蒙读物。我们从书中知道了中国四大名著,认识了岳飞、戚继光、林则徐等民族英雄,接受了刘胡兰、黄继光、邱少云英雄事迹的爱国教育。从那时起,在我们幼小的心灵深处播下了爱国的种子。那时城区里没有高楼大厦,低矮、破旧的棚户区一大片,人们住着矮小的平房,光线阴暗,冬天寒风刺骨,夏天闷热潮湿。人们出行只有自行车和公交车,外出长途旅行是一种奢望。如今我们的生活大大改善了,不仅吃穿不愁,家里看上了大屏幕液晶电视,许多家庭不止拥有一辆小轿车,我们用着可以随时视频聊天的智能手机,我们可以说走就走乘飞机旅行,而且去美国、英国,这在小时候想都不敢想,如今都是平常事了。 生活在和谐稳定、繁荣富强的祖国怀抱里,我们是幸运的,我们是幸福的。转眼间,我50周岁了,新中国也迎来70华诞。我经历的50年,中国的发展举世瞩目,在中国共产党的英明领导下,中华大地生机盎然,中国人民正一步步走向富裕、向着美好生活坚定地迈进!我很庆幸自己赶上了祖国发展的好时光,我很自豪和共和国同一天生日、与共和国共同成长,我将立足于本职工作,奋发努力,勇于创新,为我的祖国不断强盛、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力量! 资产经营公司 汪庆 (1969年10月1日生) 10月1号,我们迎来祖国70周年庆典。岁月的流逝无法磨灭历史的记忆,开国大典的盛况犹如眼前,70年前的那个激动人心的时刻,毛主席庄严地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了,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这庄严而自豪的话语响彻了全世界,在96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盘旋回荡。从那一刻起忍羞受辱的中华民族找回了自由挺起了胸膛,从那一刻起伟大的祖国像条苏醒的巨龙,屹立在世界东方。在国庆来临之际,祝福伟大的祖国繁荣昌盛。 我从小生活在河南农村,祖国的发展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不知从何时起,包括自己家乡所在的农村,一点一点地发生自己以前意想不到的变化:曾经的挥汗如雨、田间劳作,被更多农业机械化工具所代替;林立的工厂、忙碌的人群、从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过渡到朝九晚五的上下班;低矮的住房变成宽敞明亮的砖瓦房、甚至更多人盖起了楼房;更多的时间花在孩子的教育上面,不惜重金让后代接受更好的教育……这样的变化发生在自己身上,折射着农村巨变,彰显着祖国正稳步发展。 博士毕业,我成为了一名大学老师,我感到很光荣。老师,是天底下最阳光的职业。当我踏上讲台,就肩负起重大的责任。讲台下的学生,都会成为社会有用之才。他们成年不久,从高中奋斗进大学,正处于人生中最美好的年纪。作为他们的老师,不仅仅要教给他们各种专业知识,更重要的是,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作为一名教师,累,并快乐着。 我很幸运,与祖国同一天生日。所以这一天,对我有着双重意义。与祖国同一天生日,感觉自己和祖国的关系更加亲密,同呼吸,共命运,爱国情怀更多了一分。每年10月1号,与亲朋好友共同庆祝,祝自己生日快乐,更为祖国的繁荣昌盛喝彩! 机械与动力工程学院 郭豫鹏(1986年10月1日生) 小时候,每当临近国庆,我的心情总是特别振奋:天高云淡,秋意正浓,满大街的红旗迎风招展,满城的鲜花沁人心脾,周围的大人们都在忙着庆祝国庆,喜悦和满足挂在脸上。十月一日,是我们伟大祖国的生日,也是我的生日。 我出生在一九七八年十月一日,这一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了实行改革开放的重大决策,从此,与祖国同生日的我,又有幸见证了祖国改革开放的发展奇迹和辉煌成就。 三十年前过国庆,我和家人围坐在一起,边吃饭,边打开新买的14寸长城彩色电视机观看阅兵仪式。饭桌上多了道平常舍不得吃的红烧肉,没有蛋糕没有蜡烛,那些只不过是港片中看到的洋玩意。我的生日礼物是妈妈在布店给我扯的一块花布,准备过年时做件新衣服。 二十年前的国庆节,我已经上大学,读的专业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八个人的上下铺,昏暗斑驳的日光灯,吱吱呀呀的旧地板,成为永远的美好回忆。那时候我们都没有手机,每个人轮流用宿舍唯一的一台电话机向家人问好。我们读的是计算机专业,用着当时最新配置的电脑,硬盘容量是3个兆。 十年前的国庆节,我去美国德州探望在那工作的先生,在偏僻的德州小镇上,我惊喜地发现处处充斥着中国元素:从牛仔帽到大头靴,从国旗到钢笔,从笔记本到钥匙扣……Made in China 是如此强大,让身在异乡的中国人骄傲满满。 一年前的国庆,我带着女儿在加拿大UBC访学,女儿是2006年出生的,对她来说,过生日,蜡烛、蛋糕是标配,每年去国外旅游是常态,学校里教给他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告诉他们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我不止一次听到她对她的加拿大同学说,台湾是我们中国的一部分,爱国情怀和民族自信已经深深地融入新一代的血液中,一切都是那么美好。 又到国庆,今年是祖国七十华诞,我也已经到了不惑之年。对于我们这一代人来说,真的是岁数越大越爱国,阅历越深,越能体会到强大的国家带给我们的岁月静好。 感恩我的祖国,祝福我的祖国,祝您生日快乐! 建筑学院 高建华(1978年10月1日生) 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