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学生都是一个传奇◆ 弋 鹏

期次:第243期    作者:朱跃钊   查看:40




  在大学里,你对一个学生好,最长也不过四年,而如果学生记你的好,可以记一辈子。 ———一位老教师初到江浦校区工作的时候,他刚刚大二。
  因为工作的需要,他成了我的助手。也许是他比我对学校早熟悉一年,在最开始的岁月里,相信是他给我的帮助更多。哪个食堂的哪些菜好吃,学校最近的银行在哪,什么课程比较经典,哪条路夜晚没灯等等,因为他的存在,我对这个陌生而辽阔的江浦校区渐渐熟悉起来。
  这是个心地善良、正直、朴实但性格有些乖戾的孩子,有些自卑,对所学专业不感兴趣、对生活没有信心,同时有些自我封闭,遇见陌生人甚至说话会有结巴。不知道为什么,我会选择他做小班,也许觉得他身上有那么一种说不出来的精神打动我。熟悉之后,我开始试图用我的专业一点一点改变他,只有恢复了信心,口吃的问题才会根治。其实他很聪明,尤其对待感兴趣的电子电路,更是肯学肯钻。他自己制作航模、设计小发明制作、自己捣鼓集成电路。他居然有一个装备精良的工具箱,里面钳子镊子电焊,还有我根本看不懂的各种线路板,一应俱全。暑假组织他们一起三下乡社会实践,其中有一个免费家电维修,刚开始村民们还对这个瘦瘦小小的小男生不以为然,只敢把不值钱的电风扇、吹风机拿来修修,没想到,真是“药到病除”,以至于后面我们的维修小分队忙碌不堪,什么复读机、学习机,还有十几年前根本打不开机的黑白电视,都能够妙手回春。那些远近的村落听闻此事,也抱着自己家的家电赶过来。
  就是这样一个聪明又肯钻研的孩子,因为成绩不够理想而在学校无法得志,老师似乎并不喜欢这个不太讲话,也不太听话的学生,他的专业课成绩也就60分上下,宿舍里因为堆放着一大堆电子元件凌乱不堪。我相信,我一定影响了他,在后来的岁月里,他渐渐有了自然的笑颜,也愿意和同学们开开玩笑,和老师们的关系也有所缓和,成绩也有了可喜的提升。那个时候,我晚上开一门公选课,从明斋的办公室到仁智教学楼,要走很远的一条路。他会提前半小时从象山宿舍来办公室接我,送到教室之后又自己步行回去,想想真的非常感动。
  2007年的夏天,他毕业了,有了一份稳定的看上去还不错的工作。离校的那天,他喝了很多酒,夜里发短信给我:“老师,我无法想象如果大学没有遇见您,我该继续什么样的生活,感谢您让我找到自信,看到生命的阳光,也改变了对大学和大学老师的看法。如果说我的大学还有什么值得骄傲的地方,那都是您带给我的,遇见了您是我大学最大的收获,真的感谢您!”
  这样的语言,让我在夏日的深夜里,为自己一次一次开导他所做的努力,心安清凉!
  从毕业的那一天起,我少了一个学生,多了一个朋友。
  彼此的生活日渐忙碌,虽然情谊在,但是联系毕竟疏离。
  毕业半年之后,惊闻他已辞职,毅然决然地要去北京闯荡。原因很简单,工作太安逸,感觉一眼就能望见三十年后的生活,一辈子这样下去估计也没有什么起色。支持他决定的不多,我算一个。他走的那天,前来道别,正是南京三月的季节,春风夹着灰尘满城市飘荡。远远地,他站在路边,身影单薄,大风吹起他的衣角,看上去让人有些心酸和怜惜。我说不出更多的鼓励或是祝福的话,只是匆匆忙忙地从超市拎了一大包吃的塞给他,告诉他,如果北京闯荡艰难,记得回来,无论何时,南京还有我们!
  就这样,过去了六年!
  2013年9月,我去北京出差,翻着手机的通讯录,犹豫是否要给他打电话,想了很久,还是拨通了……于是第二天,他开着车、请了假,清早出发,奔了近半个北京城过来看我。依旧还是曾经的模样,甚至连服装风格都没有改变,黑边的近视镜,透着还是有些不太自信和偶尔有点怯怯的眼神,只有在他接电话处理事情的时候,才显出他职场人的风采。他告诉我,他已经是公司的经理了,为了留住他,公司给他配了沃尔沃的车,在北京有一套供他居住的二居室的房子,生活安静也充满奋斗的力量。
  这是我工作中经历的一个有关师生,有关朋友的故事,在以后很长的一段时间里,我仍然会回忆起几年一起交往的片段。一个老师,如果能够发自肺腑地去关心一个学生,挖掘他身上的闪光点,并且持续地给予正能量的注入,那么一定会收到意想不到的巨大的回报。有时候,富有感情的合理教育就像滴滴春雨,“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对学生学业的促进和优秀品德的形成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
  我愿在这条为师的这条道路上,不断修正自己、完善自己。
  (本文获校“第七届“‘师德建设重点月之青年教师师德建设工作案例大家谈’征文”特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