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位院士亲临授课 “学术盛宴”向校庆献礼

期次:第371期       查看:189

编者按

为庆祝南京工业大学合并组建20周年暨办学119周年,学校于5月19日相继举办了江苏绿色发展与本质安全高峰论坛、南京工业大学创新发展大会,范维澄、欧阳平凯、黄维、陈勇、方岱宁、李亚栋、彭孝军、郑裕国、任其龙、施剑林、涂善东、马巍等12位院士参会,10名院士作了学术报告,为全校师生呈现了一场“前沿技术盛宴”。

5月18日下午,化学学科分论坛在弘毅楼五楼报告厅举行。中国科学院院士、清华大学化学系李亚栋教授以“单原子催化的机遇与挑战”为题,从解决单原子催化“卡脖子”技术出发,重点分享了其科研团队近年来所取得的研究成果和未来工作重点,并就报告中的相关话题与在场师生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5月18日下午,交通学科分论坛在天工楼505报告厅举行。俄罗斯工程院院士、原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所长马巍教授作题为“高寒区供水渠道性能演化与灾变机理”的学术报告。马院士结合自身丰富的科研经验和工程经历,深入浅出地向大家讲授了高寒区渠道抗冻胀的关键研究成果与技术方法,并重点介绍了冻融作用下的离心机模拟岩土工程结构的创新试验方法。


5月18日下午,材料学科分论坛在润德楼B512报告厅举行。中国科学院院士、中科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学位委员会主任施剑林教授作了“纳米催化医学”方面的精彩报告。他结合自身开展科学研究的历程,介绍了包括陶瓷材料、介孔材料、药物靶向输运、催化活性氧调控等在内的一系列前沿的纳米技术及应用。


5月19日上午,创新发展大会暨高峰论坛上,中国工程院院士、广东省科协原主席陈勇教授作题为“‘双碳’战略与‘无废社会’建设”的学术报告。他从碳达峰和碳中和的政策背景、基本概念、意义出发,分享了碳达峰和碳中和的实现路径和解决方案,并提出“无废社会”的建议。


5月19日下午,化工学科分论坛在弘毅楼五楼报告厅举行。中国科学院院士、大连理工大学精细化工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彭孝军教授以 “智能分子工程及在光学材料中的应用”为题,从智能分子工程的含义、染料智能分子示例、智能分子工程与产业发展三方面深入浅出地阐述了智能分子的结构设计原理以及在打印、诊疗领域的产业化应用,并对智能分子工程在产业化应用方面所面临的挑战提出了见解。


5月19日下午,化工学科分论坛上,中国工程院院士、浙江工业大学生物质化工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主任任其龙教授以 “吸附材料设计及在气体分离中的应用”为题,介绍了如何利用分子科学的方法和手段在纳米或分子尺度上探索分离工程的本质规律,以实现对结构相似物质的精准分离;通过金属有机框架材料,实现氙、氪的分离以及低碳烃分离。


5月19日下午,生工学科分论坛在博雅堂举行,中国工程院院士、浙江工业大学生物工程学院院长郑裕国教授作题为 “医药化学品的生物催化合成”的报告。他从医药产业的重要性及发展趋势、医药化学品合成面临的挑战、生物催化及其应用以及生物催化合成医药化学品的工程创新方面,对医药化学品的生物催化合成做了全面的回顾与展望,并指出随着大数据时代到来,医药化学品生物催化过程将向更智能化方向发展。


5月19日下午,机械能源学科分论坛在笃学楼报告厅举行。中国工程院院士、华东理工大学涂善东教授以 “超越智造的人”为题,以风趣幽默、深刻隽永而又富含哲理的话语,围绕走向制造的人、伟大时代的挑战、群体智慧培养等三个方面内容,阐释了合作点亮智慧、合作点亮创新的观点,解析了基于人与机器的可靠性制造模式,展望了智能时代的人类发展。


5月19日下午,土木建筑学科分论坛在立德堂208报告厅举行。中国工程院院士、东南大学建筑学院王建国教授应邀作题为 “数字化城市设计发展前沿及实践探索”的学术报告。他以“城市设计概念的当代诠释”开篇,对传统城市设计、现代主义城市设计、绿色城市设计三代范型展开了具体、生动的讲述,深入浅出地向大家讲授城市设计的产生、发展、各个时代的城市问题及建筑师的思索与探求。


5月19日下午,安全学科分论坛在厚德楼309会议室举行。中国工程院院士、清华大学公共安全研究院院长范维澄教授以“公共安全科技点滴”为主题,分别从聚合物阻燃材料、锂电池火灾、文物建筑火灾、森林火灾等方面,结合自身丰富的科研经历,综述了火灾防控的关键技术及应用,同时阐述并展望了医学应急救援在突发事件中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