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不过时的革命精神

——读《史砚芬写给弟弟妹妹的信》有感

期次:第369期    作者:光电2001陶然   查看:196

编者按

为推进党史学习系列活动走心走深走实,4月23日,在第26个“世界读书日”,校融媒体中心举办了“缅怀革命先烈,致敬百年征程”雨花英烈诗词家书品读活动,在阅读红色经典中传承革命遗志,汲取奋进力量,献礼百年华诞。


这封血迹斑斑的家书,是上个世纪20年代,一位叫史砚芬的共产党人,在雨花台慷慨就义前,写给弟弟妹妹的诀别信。

史砚芬,又名余晨华,1903年生于江苏宜兴。1927年春,北伐军抵达宜兴,在与北伐军的交往中,史砚芬开始接触马列主义思想,逐步树立起共产主义信念。不久,他加入了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27年,在轰轰烈烈的革命斗争中,史砚芬加入中国共产党,成为一名中国共产党党员。同年11月,在中共江苏省委领导下,宜兴农民暴动震撼大江南北,史砚芬就是这次暴动的副总指挥。

不久,他担任了共青团南京市委书记,深入南京及周边各地,广泛宣传党的八七会议精神,积极在学生中发展党团骨干,开展革命活动。他不顾个人安危,活跃在南京各大学校园内外,领导大学团组织开展革命斗争。

1928年5月5日,史砚芬在南京参加共青团中央大学支部会议时,由于被叛徒出卖,不幸被捕。在狱中,他严守党的机密,面对敌人的严刑拷打,始终坚贞不屈。9月27日,史砚芬昂首挺胸,一面向难友挥手告别,一面高唱国际歌,在南京雨花台英勇就义,年仅24岁。

他所处的那个时代,是一个需要热血的时代,也是一个需要青年人担当大任的时代,史砚芬,就像一颗流星,燃烧了自己,照亮了深沉的夜空。

信的前半部分,主要在表达一个革命志士心中对革命事业坚定的信念———肉体虽亡,精神犹存。可贵的是这种精神激励了更多有志青年投身于革命,誓与反动派斗争到底,迎接胜利的曙光。他虽已牺牲,但其不灭的灵魂会永远伴随弟弟妹妹。寥寥数语,感人肺腑,令人动容、使人景仰。信的后半部分是对弟弟妹妹的殷切希望———愿他们继承遗志,担起重任,不要屈服。

生命的牺牲,总让人难过,而年轻生命的牺牲,更让人惋惜。他稚嫩的肩膀,本不应这么早地承担起挽救民族危亡的重担。然而,他却勇敢地肩负起责任,表现出了异常的成熟与果敢,坚韧与决绝。这样的精神,让人肃然起敬!

马克思曾说:“一个时代的精神,是青年代表的精神;一个时代的性格,是青春代表的性格。”而史砚芬代表的正是那个年代青春的本色,这样的崇高精神永不过时,值得当代青年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