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可春:带领我们在先哲的智慧中畅游

期次:第352期       查看:613




  上半学期每个周二、周四的18:20,无论那天被其他科目折磨得怎样疲劳困顿,我都会像孩子们等待节日降临一样,在“智慧群”里等待贾老师的一句“同学们可以签到了,手势仍然是‘Z’,我们开始上课……”。
  马克思主义学院的贾可春老师自带一种儒雅、谦和的气质。虽然由于疫情原因无法面对面聆听贾老师讲授哲学课,但老师从屏幕里传出来的亲切声音,却无时无刻不让我们感受到他的博学与和蔼。
  贾老师深知哲学对于大多数同学而言十分晦涩,所以他总说:“大家学习不要有压力,暂时不能完全理解没关系,有种朦胧认识即可。哲学是一种世界观,只要你们今后在学习生活中能有‘哲学’观念,能辩证地看待问题,就已经达到这门课的学习目的了!”但这并不代表他上课时只管自顾自地往下讲,而是每每讲完先哲们的关键思想时,会问一句,“大家听懂了吗?听懂打‘1’,没听懂打‘2’。”往往看着聊天框里掺杂着寥寥几个“1”的一大群“2”,贾老师便笑着说,“没关系,这里很重要,也很晦涩,没听懂也不要紧。我给你们再讲一遍,大家仔细体会,有朦胧的感觉就很好。”
  对一个概念,老师虽重复讲,但没有同学流露出不快之意,因为在接受知识的同时,倾听老师抑扬顿挫的教书声,本就是一种享受。
  记得一次课上,很多同学理解不了芝诺关于存在与思维的辩证关系,有个同学调侃道:“还是中国哲学省事儿,天人合一就完了。”贾老师不但没有指责,还独辟蹊径地回应道:“你看,‘天人合一’也未尝不是人对天地的一种感觉呀!”
  那位同学随后打出了沉思的表情,想必有了更新的认识。我想不光是他,包括我乃至整个班的同学,在贾老师用西方观点对东方哲学的解读下,都对脑袋里的固有观念有了全新的认识:原来看似浑然无缺、富有东方逻辑美的庄子观点,也存在片面性。
  在后半阶段的课堂,贾老师用惋惜的语调带我们追溯完沦为神学婢女的中世纪哲学,又以激昂的声调迎来了文艺复兴时期的哲学,紧接着怀疑论、唯理论、经验论、批判主义……西方哲学迎来了爆炸式的繁荣。在贾老师对康德的批判的讲述完毕后,有同学敏锐地捕捉到了康德对于自然辩证法及自然科学的支持,在讨论区打出“老师,这越来越接近现代科学了!”
  贾老师欣慰地说道:“是啊,你们能感受到这一点,就说明课堂上是在认真听讲了,并且有独立自主的思考。以后,理工科的你们如果在工作、学习及日常生活中都能持有哲学的认识和思考,那么我的课就有长远的意义了!”
  结课已过去数周了。翻阅群中的聊天记录,贾老师的声音言犹在耳,恍若昨日。我多么想再上一遍贾老师的哲学课,再随老师在先贤们的智慧中尽情畅游!曹圣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