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华瑜:《中国建筑史》的三步教学法

期次:招生特刊    作者:■萧楚   查看:130

“如果你身处唐宋时代,没有现代这些建筑技术,要建造一座宅院,你会在哪儿选址?如何设计布局?”一会儿,有同学站起谈自己的想法。“不对不对,你没有考虑到当地的地形!”另一位同学起来反驳。这就是我校第九届师德十佳、建筑学院郭华瑜教授的《中国建筑史》课堂。在郭华瑜的课上,类似的问题频频引发学生讨论。

“本以为建筑理论会很枯燥,没想到,听了这个学识渊博、气质优雅的老师一讲这么有意思!”田雪飞同学在上了建筑学专业的第一节课后俏皮地说道。“我最喜欢上郭老师的中国建筑史!”建筑学专业的涂晓敏直率地说。

在一般理工科学生眼中,建筑应该更注重基本原理和具体操作方法,经常轻视建筑历史的发展,但郭华瑜的课堂颠覆了学生的这种认知。她构建了“三步式”的教学法:学什么?为什么学?怎么学?设计问题引导学生探究建筑历史,这样探索发现式的授课方式一下子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郭华瑜老师在上课时注意到,一味地灌输历史知识,学生是“不买账”的。“引导学生们基于当时的历史条件、环境和技术手段感同身受地思考问题,他们就能理解古代建筑师的智慧。”郭华瑜老师认为。

为解决古代宅院的设计,她引导学生思考唐代料匠是如何做的?宋代、明代,建筑师又做了哪些调整和改进?并从世界范围看,同时期其他地区的建筑发展到了什么程度?为什么产生了与中国迥异的城市和建筑形态?这种对比式的讲课,让学生明白了中国古典建筑来自于中国古代天人合一、物我一体的理念,而这与西方推崇的经过理性加工才成其为美的观念形成了鲜明对比。“在郭老师的中国建筑史课上,不仅仅能获得中国建筑知识,还能了解国外的建筑知识,她给我们提供了新的思维方式和学习方法。”涂晓敏说。

课堂有趣,学生自然爱听。郭华瑜的课堂效率很高。“我们的建筑之根在哪里?我们的文化基因是怎样的?都需要我们去探索,去挖掘。基因决定了你长成的模样。与其玩弄无根的‘形’与‘饰’,不如反观自身,从基因中去寻找发展的源泉。”郭老师意味深长地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