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后的故事

期次:第335期    作者:材科1704王沛涵   查看:31

高三时,语文老师给我们推荐了葛亮先生所著的 《北鸢》,可我偏偏没买这本,而是犟着性子买了他的另一本书———《朱雀》。一年下来,我早已忘却了这本一时“叛逆”所买的小说,徒留它在书架积尘。

书的内容有关于南京,恰好能在我闲暇时帮助我了解这座城,于是我回校时顺手带上了它。然而到上周,百般聊赖的我才不甚情愿地重拾起这本书。

没曾想,一年多没拿起它的我,才看了头几页便沉浸在了一种久违的美好之中。书中的文字不似网络小说那般直白随性,也不似外国文学的译作那样生硬,九十年代的南京,熟悉的地名,给人一种亲切感。

“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我从未意识到这句从小背诵的唐诗竟讲的是南京,诗中的朱雀桥、乌衣巷竟就坐落在南京的秦淮河畔!书中的故事也就从这古时的清风明月之地开始:抱着寻根目的,一名华裔留学生在夫子庙旁的西市遇到了开古玩店的她,这个南京女孩带着他认识南京,逐渐让他变成了个地道的南京人。他聆听着她和她的母亲、她的祖母的故事,那是三代人的叛逆、三代人的爱恨情仇。那些金陵女子,正如书名《朱雀》那般,炽热、坚韧,最终浴火重生。

这部书的主角虽然生活在上世纪九十年代,但作者通过讲述三代人的故事,用跨越时空的物件和巧合,巧妙地把抗战时期、建国初期以及当代的时间线串联起来。

曾经我对旅游这件事极为不解———人们放着互联网上丰富多彩的图片和详细的介绍视频不看,为何偏要去旅游景点,甘愿成为那人山人海中的一员?但当我读《朱雀》时,我心头的困惑如雾释云开,心中突然有了一丝走近世界的冲动———我想去秦淮河边那家不起眼的小楼,品尝正宗的“秦淮八绝”;我想去升洲路的那家酒吧,粗犷地吃几只咸香的鸭头;我想去夫子庙旁的西市古董店,寻找那个温婉如玉的女孩……

我还想去栖霞寺看看,看那绿树掩映的寺院,看那秋日层层枫红,看那块 “栖霞寺安全区”的石碑;我想看放生池———放生池的淤泥里,藏着七十年前国民党中校的一把长枪、一柄刺刀、三枚手榴弹与数十发子弹,即使这些内容可能只是小说里虚构的,但只要我知道,我知道就好。当虚幻与现实、过去与现在重叠,我仿佛悟到了旅行的价值。

渐渐地我得出了一个结论:事物万物都有近乎深刻的来历和意义。就好比,以前我认为“不朽”两个字很俗,几乎满大街都是“不朽”:广告中有、新闻中有、作文中也有……然而当我知道“不朽”的来历:梵高对他弟弟说,“没有什么是不朽的,包括艺术本身。唯一不朽的,是艺术所传递出来的对人和世界的理解。”也许这不是“不朽”最原初的含义,但至少我以后每次看到“不朽”两字,都会试图去感悟作者对于人和世界的理解。现在,我不会轻易评判一些事物了,“下里巴人”的背后未必就没有“阳春白雪”。

如果有一天,你在夫子庙的人堆里看到有个人对着空荡荡的弄堂傻乐,那人说不定就是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