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 变

期次:第326期    作者:公管1701周洋   查看:112

  每到秋天,秋虫鸣叫,这时故乡的草木风物,那声音、颜色、光线融合成的景象,就像海妖的歌声一样,有种说不出的牵引力,催着人回来,即使他还在远行。老刘曾从那蜿蜒曲折的乡路顺着时代的方向一步步地走出去。如今,他打算回乡一趟。
  四十年前,老刘是靠走路翻越一座座大山,顶风冒雨,去10里外的城镇上中学的,每次一走就是一个半小时。长大了点,家里有了自行车,往往清早天还没亮,老刘就蹬着二八杠在凹凸不平的泥土路里颠簸着“开”出去,一路下来,骨头快散架,五脏六腑也仿佛要蹦了出来,如果再经过那坑坑洼洼的田埂路,便是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身泥。现今,老刘左手攥着智能机,右手拉着行李箱,携着妻儿坐上高铁,转眼就从邻省到了家乡,期间轻松自在,半点劲也没费。
  抵达村落时,老刘有些恍惚,此处已全然不似往昔了。老刘还记得他幼时经常在乡间放牛,有时玩累了,睡在田埂上,醒来时吓坏了,既怕牛找不着,又怕牛到处吃庄稼。现在回去,那些印象中的田埂都不见了踪影,老牛也不知去向,余下的是漫山品种多样的观赏性树木。旁边还有开辟了小鱼塘的农家乐,里面一堆穿戴整齐的小孩儿在各处撒欢玩闹。
  老刘沿着宽阔平坦的水泥路一路往村庄里走,想起以前乡亲们出门办事或到镇上赶集,都天还未亮便起床,绕着盘旋曲折的山路,小心谨慎地迈开每一步。后来,有些主干道路慢慢铺上了三合土、沥青等,路也平整不少。而今回到家乡,老刘发现道路有了更大的变化,水泥铺就的道路通往各门各户。随着国家农村路路通工程,道路到处都硬化了。那一条条国道、省道将各个城镇相互联系在了一起。
  眼前,记忆中的老屋仍在熟悉的山腰,因着老刘母亲的执着而原地矗立着。那一排排黄土垒作的墙面,积放着青瓦片的矮旧屋顶,比之从前更加委顿不堪,泥土的气息扑面而来。老刘站在悬着门闩的木门前,忆起了自己的父亲,他劳作整日后回到土屋,坐在小板凳上抽一袋旱烟,散去了些微沉重缠身的疲乏。在那个淳朴的年代,祖辈依山而居,以贴近泥土的姿态在最直接的劳作中谋求生命的延续。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周而复始,没有停歇。
  而在大集体挣工分的日子里,生活仅仅是解决了温饱而已。改革开放后,面前这类简朴的土屋渐渐地没落。昔日破烂不堪,经不起风吹雨打的房屋早已被钢筋水泥结构的小洋楼所替换。至于曾被束缚在土地上的人们,早已散落各地,各自落地生根、开枝散叶了。
  老刘就这么站在乡村一角,却觉得自己触碰到了时代的印记。他一路走来,感受到了时代巨轮的转动,为脚下土地的变化不住地欢欣雀跃。
  四十载斗转星移,改革的滚滚春潮拂去了乡村贫穷的满面愁容,取而代之的是风貌骤变的焕然一新。新乡村的土地,渐渐抹平了城乡之间横亘的差距,翻种着时代的新绿,谱写了星火燎原的改革凯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