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摔跤吧,爸爸》热映说开去……

期次:第300期       查看:30

  事件直击:近日,自宝莱坞电影《摔跤吧,爸爸》上映以来,在各大影院都斩获颇丰,并且在各大社交网站上,此电影也引发了社会各层对于女权和教育问题的热议。简约的投资带来的巨大回报引人深思,豆瓣的高评分也让人们对于这部将体育、教育和家国情怀完美结合的电影有了更深层的审视和挖掘。
  阁主之问:《摔跤吧,爸爸》与其说是一部亲情片,更像是一部教育片,其中暗含的教育哲学,无一不刺痛着当代教学,究竟我们能从中得到何种启发?
  英语 王卉卉:教育是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的过程,老师需要引导学生看到自己的缺陷、领悟自我的优势。女儿吉塔与父亲马哈维亚正是这样一组矛盾体,马哈维亚既为人父也为人师,然而更多的时候他选择当一名老师。父亲看到女儿有成为摔跤手的潜能,便决心培养女儿,展开魔鬼式训练。虽然父亲的教育方法生硬,训练技巧沿袭以往,甚至不赞同国家体育教练的训练方式。但事实证明,父亲的方法恰是最适合女儿、最能激发女儿潜能的训练方法。除此之外,父亲更是在女儿失意时,不断激励女儿,而不是如国家教练一般一味指责。最终,女儿实现了冠军梦。真正的教育并不能用科学与否来衡量,而是应该看教师是否能因材施教,引导学生发掘自身潜力,找到正确的目标,并坚定不移地到达成目标。
  阁主之问:有人说《摔跤吧,爸爸》当中,女儿对于父亲的安排,从一开始的反抗到后面的接受,并且认可,算不算是对于父亲的一种屈服?
  环工 李博洋:我觉得这并不算是一种对于父亲权威的屈服。开始两个女儿的确很叛逆,不屈服于父亲的 “强权”,偷偷改了闹钟的时间,跟堂哥联合摔跤放水。但一切其实源于她们对父亲的不理解,但在参加了好朋友的婚礼之后,意识到自己未来生活的走向,渐渐地认可了父亲对她们所做的要求。这不是一种屈服,而是成长之后的理解。作为父亲,再了解不过自己女儿未来的人生,他知道女儿有摔跤天赋,就算背负再大压力也要给予孩子属于她们的未来,“谁都没有资格挑选我的女儿,到那时,我的女儿可以主动挑选别人”。很多时候,孩子其实并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只是在想,如何可以轻松地过完一生。但父母会更多的为孩子考虑,为了孩子的前途做出最好的打算。父亲马哈维亚如普通的父亲一样,深沉地爱着自己的女儿。
  阁主之问:《摔跤吧,爸爸》以主角马哈维亚为实现自己的曾经抛弃的梦想,让女儿代替自己完成为主线展开。当面对质疑,面对嘲笑,面对不公时,他那种对于梦想的执着给了我们怎样的启示呢?
  高材 王鹏飞:有梦想的人都是伟大的!《摔跤吧,爸爸》影片内外都体现着这个道理。影片中父亲马哈维亚年轻时因为生活所迫终止了摔跤职业生涯,但想要站在国际舞台上为国夺得一块金牌的理想从未放弃。为实现自己的梦想,让具有天赋的女儿进行摔跤运动。在女性地位极其低下的印度社会,他们被嘲笑过,被拒绝过,甚至父女之间的矛盾也被激化过……但作为追梦人他们的脚步从未停下,通过那一个堪称传说的5分过肩摔造就逆袭。影片外,为了实现演好这部电影的小梦想,51岁的阿尔米·汗面对跨越三个年龄段的的角色时,又造就了一个5个月时间体脂率从37%直降到9.8%的奇迹。所以说成功没有捷径,能实现自己梦想的人,他们往往都是伟大的,他们在实现自己的梦想之前,脚步不曾停下,也永不言弃。
  阁主之声:电影根据印度真实故事改编,其背后反映的社会现实、纯真追求、平等的呐喊,深深敲击着每个人的心。作为一部充满着人文关怀的电影,《摔跤吧,爸爸》不仅用含蓄的方式描述了女性通过自我奋斗从而掌握自身命运的励志故事,还站在体育、教育、家国情怀等多重视角上另辟蹊径,引发社会的广泛思考和关注。电影,突出的不只有现实,更多的是现实背后的人心。王卉卉 李博洋 王鹏飞 王博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