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滋军:多年师生成“兄弟”

期次:第296期    作者:杨芳   查看:106
  “老王,坐在火车上看窗外的风景,突然想起了你。离开半年了,近来可好?”
  “很好!谢谢!”
  “欢迎随时回来看看!”
  “随时不可能啦!但我一定会回来看你!”
  ……

  这种隔三岔五的短信互动,不是来自关系亲密的同学间,也不是源自感情笃实的朋友间,而是出自于一对师生之间,是否令你十分意外?著名散文家汪曾祺用细腻、风趣的笔触写就的《多年父子成兄弟》一文,勾勒了一幅三代人敦睦相处的画卷,而被学生称为“王哥”“军哥”“老王”的校第十届“师德十佳”、土木工程学院王滋军教授从教多年来用真诚的关怀感化学生、用敬业的态度感动学生、用精湛的专业素养折服学生,使多年师生成“兄弟”,营造了其乐融融的师生关系。

“传统与现代相结合的教学手段实现课堂双轮驱动”

  “传统板书加深对重点、难点的理解,多媒体课件拓展知识的外延,两者有效结合,夯实课堂内容,提升效率!”谈及颇受学生欢迎的课堂教学,王老师一字一板地说道。
  2000年,东南大学结构工程方向博士毕业的王滋军入职我校,多年来一直承担着《混凝土结构设计原理》和《混凝土结构与砌体结构设计》两门专业核心课程的教学工作,同时,还承担着 《毕业设计》《高层建筑结构设计》《预应力混凝土结构设计》等教学任务。面对年均高达700多标时的繁重教学任务,王老师认真钻研教学艺术,力求生动、形象的授课方式,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提升教学效果。“王老师总是采用传统的板书将课堂内容的重点、难点清晰地写在黑板上,以便我们加深理解,同时,又运用能提高传递教学信息速度和效率的现代多媒体教学手段,丰富我们的知识面,拓展知识的深度。”已与中建八局签约的崔正宇同学介绍道,“有次讲混凝土结构时同学们有点‘懵’,王老师当即用手机、粉笔和书本模拟了一个混凝土柱结构……”“传统板书与现代多媒体恰似课堂教学的车之两轮,两相结合方能驱动车辆滚滚向前。”王老师形象地解释道。他认为,多媒体能突破时间、空间的限制,将生活现象、模型结构形象生动地再现课堂,板书则可静态沉淀出厚重的、抽象的知识,两者有机结合才能提升课堂效率。
  “还记得在讲低层、中高层、高层和超高层建筑时,王老师先给我们播放迪拜、纽约、台北等地的著名高楼视频,然后一步步地告诉我们100米内和超100米高的建筑间结构设计应注意哪些方面,很是鲜活生动,我们都爱听他的课,他善于把本学科发展的最新动态和成果融入教学之中!”盛玉彬介绍说,“就因为大四时被他的课堂所吸引,所以后来报考硕士研究生,我就毫不犹豫地选择了他作为导师”。

“授业解惑是为师之职而传道更是师者之要”

  “我们都熟谙‘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的教谕,但我认为授业解惑是为师之职,而传道才是为师之要义。”谈及对学生的培养,王老师阐释道。
  “同一门课备有两套教案、不同课件,只为契合不同班级的学生的特点,真正做到因材施教。”浦土木2009级毕业生王凯动情地说道,“王老师为基础弱的学生量体裁衣地制定授课内容、方式和方法,让我们深受感动!”“教材内容和知识点,我已了然于心,对学生进行分类指导也是本份呀!”王老师淡淡地回应道。
  长期以来王老师奉行课堂是师生,课后是朋友的为师之道,努力以自己的良好品质、精神气质影响学生,形塑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丁凯同学忆及大三时,有个桀骜不驯的同学,染着黄头发,爱坐在教室的最后一排。当王老师知道他几次旷课是赶去补考后,在后来上课时,便时刻关注他,并特意地走到教室后面和他打招呼,同时通过作业的批改发现他知识掌握上的困难,对他进行及时的辅导和鼓励。(下转二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