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得不说的家乡味道

期次:第289期    作者:龚培镇   查看:46

    我的家乡在徐州,又称彭城,素有“五省通衢”之美称。其东襟黄海、西接中原、南屏江淮、北扼齐鲁,地理上的不南不北、方言上的“语言孤岛”共同构成了彭城儿女的独特性格。而在两汉文化与独特性格的碰撞中,家乡徐州的味道孕育而出并独树一帜,让在外求学的我味蕾时不时地翻腾。


     地锅鸡:寒冬里的团圆

    相传地锅发源于微山湖畔,至今已有三百年的历史。过去徐州本地的贫穷人家在过节时用石头垒灶、松木做火,放上一口大铁锅,添上鸡肉,拌以配菜,铺满面皮,一家人盘桌而坐静诉家常,寒冬里的篝火满添温馨。那时,一缕松香就是团圆的味道。
    如今的地锅鸡早已搬上了台面,徐州人款待亲朋好友时,地锅鸡成了首选的一道菜。火红的朝天椒配上金黄的草公鸡肉块,在视觉神经的刺激下,味觉也被悄然挑动,嚼上一口,妙不可言。
 

   馓子:剪不断的乡愁“

    圆圆小饼径尺长,根根馓条黄随香。外软里酥卷饼撒,送与抗金英雄尝。”徐州本地民谣中的馓条便是今天的馓子。将面团揉细撒以精油,放入油锅中快速炸制,再用筷子轻轻一挑馓子便可以出锅了,新炸的馓子香甜入味酥软可口,是孩子们最喜欢的零食。作为离徐州不远的淮安人,周总理就独爱馓子,在晚年想家的时候就会想起馓子的味道。童年的回忆往往从一捧馓子展开,而乡愁也随着馓子的香味越来渐浓。

    把子肉:肉中的兄弟情义

    作为山东的“舶来品”,把子肉倒是从一开始便融入了徐州人的饮食。将约十五厘米长的优质五花肉与排骨用蒲草捆在一起,再辅以四喜丸子、海带结、荷包蛋、豆筋、豆皮、素鸡、鸡腿、青菜等花样繁多的配菜,大锅乱炖后把子肉已“肥而不腻,瘦而不柴”,装盘上桌,食客配上一碗浇了肉汁的白米饭,大口咀嚼满嘴留香。这样的荤素搭配不仅满足了食客不同的饮食要求,更将爽朗的徐州性格彰显无遗。
    把子肉的起源众口不一,一种说法是梁山好汉大口喝酒大口吃肉,从而衍生出把子肉;另一种说法是三国时刘备关羽张飞“桃园三结义”,拜把子吃肉,这种叫法也一直流传至今。起源说法不同,但其中的兄弟情义却微妙相似,也让这份徐州味道更显滋味。
    徐州的味道,在时代中悄然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