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学生留在课堂

期次:第254期    作者:药学院 张琪 生工学院 孟政杰   查看:31

本文阐述了如何提高大学课堂教学吸引力,吸引学生留在课堂的方法,包括运用通俗语言和学术性讲解、设计综合性问题、宣扬正能量和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等。作者强调了人格魅力对学生学习的重要性。


  古云“四十而不惑”,但我们年届四十之际,却发现困惑只多不少。自己做学生时上课抢前排、考试占位置的情形还历历在目;转眼发现,如今的学生,要关心他们的到课率、担心他们考试不复习……对于如何让学生热爱学习、努力学习,各有各的抱怨。学生抱怨课程无聊、学习无趣;教师抱怨辅导员没管好学生,应该多督促、多点名;学工老师则觉得教师在课堂上不仅要教书、更要育人……我们既是专业课教师,也是从事学生管理的工作人员,多重的角色一直促使我们思考如何才能让学生喜爱专业、学有所成,我们最主要的阵地就是课堂。课堂,作为本科教学的最前沿,是学生与教师接触最频繁的地方;课堂质量是教学质量最直接的体现。反观目前的大学课堂,存在着效率低下、对学生吸引力不足等问题。如何提高课堂教学的吸引力,把学生留在课堂,是我们每个大学教师应该考虑,并着手去解决的问题。
  换位思考 雅俗共赏专业课,专业性强,概念抽象,需要教师用生动的语言和事例来讲解。化繁为简,尝试使用简单的语言,常见的事例来解释专业性内容,有助于学生将抽象的概念具体化,便于掌握。专业课的教学过程中常需运用“换位思考”
  的思想。教师把自己当做学生,揣摩学生面对新鲜知识时的学习心理,尽量用学生听得懂的语言来授课,必要时可以使用通俗的事例将抽象的概念具体化。
  但这样做也有风险,过于通俗和具体的事例很容易将学生的思维禁锢,致使其对概念的理解过于狭隘,造成学习的偏差和不足。因此,专业课的讲授还要保证有“学术性”。学术性的讲解能够保证专业课的“神秘感”,特别是将本专业的最新研究成果,或者是最受关注的科研热点有机的结合到课程的过程中,对于保持该专业课的“高大上”是非常重要和必不可少的。掌握好通俗性与学术性讲解的度,同时善于观察学生听课的反应,根据学生的反馈及时调整授课过程中两者的比例分配,就能够较好的吸引学生。既能保证学生听得懂,又能拓展学生的眼界,激发学生深入学习的兴趣。
  教学过程中还可以设计一些综合性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选择的提问尽可能多的涵盖需要掌握的知识点,通过一个问题的思考,将多个知识点有机联系起来,让学生有“啊,原来如此”的恍然大悟,帮助学生深刻且灵活地掌握和运用知识。
  传业解惑 良师益友大学阶段,对学生而言,既是学习专业知识技能的黄金时期,也是逐步完成由学生向社会化人转变的过程。这个阶段的学生逐渐成熟,基本形成了自己的价值观,但缺乏的是现实的行业经验。他们需要得到认可、鼓励和指点,我们需要帮助他们完成关键阶段的选择和抉择。因此,大学阶段的学生更需要的是一位能从他们角度帮助他们考虑问题,给出中肯建议的朋友,而不仅仅是一位讲解书本知识的老师。因此,我们应该把自己定位成学生的朋友,一个能给他们生活、工作提供有用信息,帮助他们做决定,帮助他们成长的朋友。
  课堂上宣扬正能量,客观的描述行业的现状、困难、机遇与前景,介绍自己在行业内的经验,给学生客观的参考,让他们少走弯路,更快、更清晰地树立起自己的目标。课间积极地与学生交流,向他们提供本科学习、研究生学习或实际工作等不同层次,不同深度的信息和经验,满足绝大部分学生的需求。良好的朋友型师生关系是吸引学生留在课堂的重要纽带。
  人格魅力是另一条将学生留在课堂的纽带。知识随着时间的推移会老化和淡忘,作为教师,给学生最好的礼物应该是人格上的影响。大学教师在学识上相对丰富,但仅有丰富的学识还不足以产生人性对人性、智慧与智慧的碰撞。课堂上倘若能加入一些人文关怀,关心行业内的大事件,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道德、职业操守,让自己的专业课不肤浅、不空洞、不乏味,这样才能让相对枯燥的专业课充满人情味,打动学生的心。
  学生会因为一个有魅力的老师而喜欢上一门课,也会因为一个无趣、呆板的老师而远离课堂。努力让自己充满正能量,积极进取,自信乐观,让学生乐于与老师交朋友,乐于与教师一同学习新的知识,分享生活中的乐趣,学生也就更情愿地留在课堂。